节卦作为易经的第六十卦,“节”的繁体字为“節”,以竹字头示人,寓意竹节与节制之意。《说文解字》中载:“节,竹约也。”意指竹节具备制约之力。节卦承继涣卦之后,涣为散乱、分离之象,然事物不可能永无止境地分离,需适时加以节制。节卦可视为涣卦的互补,犹如水泽之节,上覆为水,下承为泽,整体卦象如沼泽中的水被四周篱笆所限,水不得溢出,正取节制之意。
“节”字的甲骨文形象地描绘了古人跪坐之状,此乃古时之大礼——跪拜之礼。由此,“节”字后来与“礼”相联系,即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礼”。《论语·学而》中提及:“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知和虽好,但若不加以礼的节制,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谈到卦辞,《节卦》中言:“节,亨。然过度节制则不可守正。”这表明节卦虽讲求通达,但若过于苛刻地节制,则不可持正。
在我的《易经》讲解节目中,我曾提及人与动物之区别在于人知礼节、懂节制。情感之发要止于礼,但若过于节制则同样不可取。过度的节制即所谓“苦节”,与之相对的是适度的节制,如九五爻辞所讲的“甘节”,意即愉悦、快乐地遵循节制之道。
那么,节制究竟针对何物呢?无非是私欲、行为及所享用的财物。但若过于苛刻地对待财物,便成了吝啬。如《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故事所示,其因过分节制而临终不瞑目,实为“苦节”之例,应引以为戒。故节卦旨在教人如何适当地行节制之理。
《彖传》中详述:
“节卦通达,刚柔分离而刚得中位。”这是因为刚柔相济且阳爻居中位。从卦变角度看,节卦源于泰卦的变化。泰卦阴阳分离后形成节卦,使得刚柔爻得以杂居。其中二爻与五爻为刚爻居中位,象征着阳刚与中道相结合的节制之道。过度的节制则不可取,因其前行之路已尽。此时需以喜悦之心行节制之举,于适当之时位行其中正之道方能通达。喜悦之情源于下卦的兑卦;而所谓“险”则指上卦的坎卦之险象,呼吁大家以喜悦之心自发地行节制之道。如此方能调动人心的积极性以克服难关。天地因有节制而形成四季循环;人道亦然需有制度之节制方能避免财物的浪费与民生的损害。
《象传》进一步解释道:
“沼泽上有水即为节卦。”沼泽对水的节制作了良好的示范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节约用水”。要实现节约需先汇聚水源如池塘、沼泽般围以堤坝限制水流避免浪费这就是节的卦象。“君子当依此制定礼仪规范并评议德行。”君子应参照节的卦象制定礼仪制度并评议德行之事法与德相辅相成规范人们的行为让社会有序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