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复杂。”这句话用来形容“人”可谓恰如其分。从表面上看,“人”字简单明了,只有一撇一捺,毫无复杂之处。若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来解读,这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却承载了无尽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生与做人的理解。正如一副对联所说:“若不撇开终是苦”(上联);“各自捺住即成名”(下联)。这两句话简单却深刻,概括了人生的精髓,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反思空间。
人生就像写“人”字的一撇一捺。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笔:一笔代表着成长,另一笔则象征衰老;一笔代表前进,另一笔象征后退;一笔写下顺境,另一笔则是逆境;一笔是付出,另一笔是收获;一笔代表道德,另一笔则是才华;一笔为自己,另一笔为他人;一笔是成功,另一笔是教训;一笔是幸福,另一笔则是忧愁;一笔是输赢,另一笔是舍得;一笔是过去,另一笔则是未来。可以说,人生的所有故事,都被这两笔书写着。
虽然“人”字看似简单,但它的复杂性恰恰在于“做人”。人生的真正挑战并非如何生存,而是如何理解“做人”。这是一项复杂且终身的任务,它涉及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理解。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对“做人”有不同的认识和追求,因此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而正如古人所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者会走到一起,而那些心意不合的人最终也会分道扬镳。
那么,究竟“人是什么”?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没有对“人是什么”的明确认知,就很难设立起做人的标准,进而无法明确如何做一个“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去理解和体会作为“人”的真正含义。
常识告诉我们,要生存下去,首先得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这些需求远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需要,它们背后还蕴丰富的文化和社会规范。人的吃喝拉撒睡,与动物有着显著的区别,正如我们教导孩子“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这些细节上的“讲究”正是做人的标准,也构成了我们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没有这些规范和讲究,人与动物便无异。可以说,正是这些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赋予了人类的复杂性。
以“吃”为例,吃饭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它还需要讲究色香味形,甚至要有一定的艺术感。烹饪不仅要煮熟,甚至还要讲究食材的搭配和美学。即便是吃生食,也有独特的“吃法”和讲究。更复杂的是,不同的场合、节日、时间,都会有不同的饮食规范。对吃的讲究,甚至能影响到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请客吃饭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还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感情的方式,有时它可能是友谊的纽带,也可能是权力博弈的手段。通过“吃”这一行为,人们不仅能传递感情,还可能引发社会和层面的讨论,甚至产生矛盾和争斗。
正如一句话所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而是吃是为了活着。”如果生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吃饭这一需求,那么问题就简单了。真正的“活着”远不止于此,它包含了无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些“活法”让人类变得复杂多样,难以琢磨。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尽管科学家们至今没有发现其他任何物种能在智力和情感上与人类相提并论,但人类依然被称作“高等动物”,这一点也并不为过。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情感表达和社会方式,使得我们在人类中独树一帜,堪称“神兽”。
人类对神的崇拜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无论是历史上古老的神祇,还是现代人心中的“神”,它们的形象往往都与人的形象相似。人类所崇拜的,不仅仅是一个超越自我的存在,更多的是投神明身上的人类理想与欲望。可以说,所有对神的崇拜,最终还是对“人”本身的崇拜,是对理想化自我形象的表达。
“天外有天,人外无人”。如果人不按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不能遵循做人的规范与准则,那他便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成为了没有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