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的成语-爱游戏

2024-12-3009:03:25百科知识4

现今社会,似乎人们都少了些宁静的时刻,更多地是沉溺于繁忙与喧嚣中。他们通过手机高声交流、埋头浏览微博、玩转游戏或观赏视频,尽管如此繁忙,但内心的平静却常常被忽略。

时常有人感慨没有时间静心品读。古代的先人们,在生活的琐碎之中却依然能找到闲暇读书的时间。

第一个成语典故:“三余读书”,源于《魏略·儒宗传·董遇》。该故事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学者董遇是如何抓住每一份空闲时间进行阅读的。东汉末年,董遇常利用收割季节之外的闲暇时光阅读,无论田间地头,都能见到他捧书研读的场景。

第二个成语“带经而锄”,描绘了古代学者在艰难的生活中仍坚持学习的情景。如常林和倪宽等人,即便家境贫寒,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耕作时带着,一有空闲就立刻翻阅。

再来看第三个成语“负薪挂角”。汉朝的朱买臣和隋代的李密,虽以砍柴为生,但都珍惜每一刻时间来阅读。朱买臣背着柴火走路时都在看书,而李密则将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

类似的典故还有很多如“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尽管古人们的生活条件简朴至极,但他们在艰辛的生活中仍然不忘阅读,与现今诸多人的“无时间”论相比,显得格外引人深思。

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人的读书精神,更要借鉴他们的读书方法。

第一种方法:韦编三绝式精读。孔子晚年酷爱《周易》,多次翻阅导致竹简的绳子多次断裂。这便是“韦编三绝”的由来。它象征着读书的勤奋与专注。

第二种方法:不求甚解式泛读。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随意,但它的实质是强调在读书时不必过于纠结细节,而是要领会文章的大意。东晋陶渊明就是这种读书方式的代表人物。

除了这两种方法外,我们还要注重理解性阅读和独立思考。应借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念,保持对知识批判性的态度和思考能力。

古人尚且如此重视阅读与学习,今人又怎能轻易放弃?让我们一同努力,为的智慧与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 爱游戏的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