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洞察微毫
【释义】"明察秋毫"指能敏锐观察细微事物。形容目光敏锐,可以看清秋天的毫毛。此言指能洞悉一切细微的事理,多用来形容人明晰辨理的能力。
【溯源】该成语源于《孟子·梁惠王上》的对话,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如何统一天下,孟子以"明察秋毫"比喻齐宣王应具备的洞察力。
【示例】"我常忆及儿时,目光如炬,能洞察微毫,细察秋毫之末,见微知著。"(摘自某古代文献)
【语法】此成语为动宾结构,常作谓语或定语,具有褒义色彩。
【近义词】洞察一切、洞若观火、明察暗访、明眸善察等。
【反义词】视而不见、粗心大意、一叶障目等。
成语典故:“宣王问霸”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国为了争霸与治理,向孔子之学人求教。齐宣王,战国时齐国的君主,亦是此一历史背景下求智之人。他曾向孟子咨询如何成为霸主。
孟子对他说:“真正的王者之道并非以武力征服天下,而是以德行感化人心。那需要一种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去体察民心。”
齐宣王说:“我想知道更多。”孟子举了个关于钟鼓杀牛的故事。在面对那头无之牛被杀时所表现的悲悯之心,正是施行仁政、统一天下的基础。孟子强调了齐宣王应将这种悲悯之心用于百姓,而非只对动物有此心。
齐宣王并未完全采纳孟子的建议,最终导致齐国逐渐衰落。
在古代历史中,与齐宣王相关的成语故事颇多,如“问鼎中原”、“稷下学宫”等,都展现了其时代背景下的大事与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