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情真意切的言辞与夏至紧密相连:“此刻,思人之情最深长,想你之时光倍感短暂。”
此刻,大地沐浴在阳光之下,吸收着大量的热量。其后的一段时间,虽然热量收入逐渐减少,但依然大于热量支出,故天气持续炎热。直至热量平衡,气温将达到最高点。
俗话说:“夏至不热,五谷不收。”虽然炎热如煎熬,实则是大自然的馈赠。
每当节气更迭,人们常问:“今日该吃什么?”
民间谚语道:“冬至饺子,夏至面。”在黄河流域,夏至吃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气象角度看,黄河流域此时“食汤饼”而后“取巾拭汗”,可令“面色皎然”。汤饼即现今的热汤面片儿,是夏至时节的美食。
就物候而言,黄河流域的麦子在夏至时节已可收获,品尝新麦的喜悦油然而生。“夏至面”不仅是物质基础上的美食,更蕴含了丰收的喜悦。
历史记载中,旧时北京夏至时家家户户都吃冷淘面,即过水面条。的人们认为过水面条爽口适宜,天下无双。谚语亦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如今,过水的炸酱面依旧是许多人的夏日最爱。
当夏至来临,便如同“火五月中,和风吹拂时”。石榴、荷花争相绽放,宣告着盛夏的到来。
夏至之后便进入盛夏,与冬至后进入隆冬相似。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故入伏的日期并不固定。
数伏的习俗始于秦汉时期,意味着阴气开始潜藏于地下。
与冬九九相似,夏九九也流传着数数的习俗。
举《田家五行》中夏九九的歌谣版本为例:
“一九二九,手不离扇;三九二十七,凉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热汗如雨下;五九四十五,树荫下乘凉;五十四,纳凉到;七九六十三,夜晚寻被单;七十二,备好夹被过秋凉;九九八十一,已闻秋虫鸣。”
虽理论上夏至为盛夏之始,“骄阳似火”,但为何常感“阴雨纷纷”?
其一为台风季的开始。其二为雷暴大风增多。加之江南梅雨进入巅峰时段,“水节”之期如约而至。
夏至时节何以多雨?
诗意中的夏至
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达极点去,夜漏自是长增起。
尚未施行政令之举时,我已担忧这急转直下的炎热天气。
在公门之内闲暇的日子里,这个时节农事正忙。
我虽身居高位,却时常惦念田间劳作的农人,这酷热如何抵挡?
正午时分,万物休憩,我独自漫步于池塘边。
城门紧闭,寂静无声,高高的树木郁郁葱葱。
绿竹尚带粉黛之色,圆荷初放,四溢。
在此地消散我内心的烦闷,与友人共饮美酒。
民俗与文化中的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