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在2017年大力推广的十大核心技术
第十项技术:蚕桑——高效节本的小蚕共育技术
以下是纯干货分享,值得收藏学习。
适用区域:蚕桑生产区域
技术优势:
此技术指的是在小蚕专用饲育室中,将蚁蚕统一饲养至四龄饷食后,再分发给养蚕户的饲养方式。
技术要点详解:
- (一) 蚕室与蚕具的消毒工作
- (二) 蚕种催青处理
- (三) 收蚁操作
- (四) 尼龙防干育法
- (五) 度调控
- (九) 防疫与消毒措施
- (十) 小蚕的销售与运输过程
养蚕前约7天进行消毒,消毒后要确保用具完全晾干。
前期(出库后1至4天)保持温度在24℃至26℃,相对湿度75%至80%,接受自然光照;后期则调高温度至27℃至28℃,相对湿度80%至85%,并每天增加人工光照6小时。当蚕种85%点青后,使用黑布遮盖,以促进蚕种孵化的一致性。
收蚁当天,宜在5至6时开灯感光,8至9时进行收蚁,不得超过10时。蚕种需均匀分区,保持每匾的蚕头数平衡。收蚁的叶应适中成熟,保证老嫩一致。
在1至2龄阶段,上盖下垫全防干育;而3龄阶段则只盖不垫,进行半防干育。
1至2龄阶段保持温度在27℃至28℃,相对湿度85%至90%;而3龄阶段则调整为26℃至27℃,相对湿度75%至80%。
养蚕人员进入蚕室前需洗手、换鞋。采叶、给桑前同样要洗手。发现病蚕、弱蚕等,应立即淘汰。每批小蚕饲养结束后,需彻底清理蚕室并进行消毒,为下一批饲养做好准备。
小蚕的发放通常安排在傍晚或早上,按照订购数量分发给蚕农。在运输过程中,需使用遮盖物保护小蚕,防止其在太阳直射、雨淋和强风直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