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当朝阳如约升起,它的光芒穿透清晨的薄雾,斜洒在昭化区卫子镇板石沟村五组的坡地上,映照着老屋旁的罗氏祖墓。一座高耸的4.5米石桅杆,拔地而起,直指长天,守护着墓地。
碑柱上篆刻的“祖德流芳远 宗功诒泽长”十个字苍劲有力,透露出岁月的沉淀与家族的荣耀。墓碑上刻有“皇亲待诰 罗世魁 魏太君 二位之墓”的字样,字迹清晰可见,诉说着历史的痕迹。这座墓碑刻于大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历经了164年的风雨岁月。
在罗氏祖墓前,发现了双斗石桅杆的踪迹。
这座墓碑,修建于大清咸丰年间,其前方两根石桅杆历经风雨,依旧屹立不倒。八边形的基座上,青苔斑驳,见证了岁月的流转。石桅杆为八棱柱,下粗上细,其上半部分残留着半个石斗,而下半部分则因倾斜而只剩单个石斗。
据当地村民罗华文回忆,自他记事起,这座老屋便已存在。老屋前的土坯房里住着92岁的他,他曾听闻期间祖墓前的石桅杆遭到。不远处,另一座罗氏祖墓前也有一对石桅杆,但如今只剩下一个八方石墓基。
罗氏家族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境殷实,人才辈出。罗华文老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曾是罗氏宗祠。据他祖父讲述,祖墓前的石桅杆是家族长房的人考取功名后的纪念。
在晚清时期,共有六对石桅杆被修建在这里。
在记者的走访中还发现,距离老屋约500米的山下,有一处叫新房子的地方,有三处清代墓碑。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墓碑修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距今已有217年的历史。而罗氏先祖的墓志铭上刻有“岁进士吏部候铨儒学正堂”等字样,关于其是否表示罗化林、罗久林中了进士的疑问尚证。
据罗氏家族后裔罗光银介绍,山下的河谷荒坪处曾有一对石桅杆,如今虽已残缺不全、藏匿于杂草丛中。距离石沟村约4公里的卫子镇卫子村也曾有一对石桅杆,如今只剩下八方形的石基座。
据广元市文物局透露,我市仅在旺苍和苍溪两县发现了石桅杆的存在。近日,市文物部门已对卫子镇板石沟进行了实地考察,确认罗氏祖墓及其石桅杆、古屋均具有文物价值,未来将作为文物点进行保护。
石桅杆是古代科举制度的象征。
罗氏家族的后裔罗显荣对祖墓前的石桅杆十分关注,并查阅了大量史实资料。他解释说,石桅杆是古代文臣武将的一种标志。文臣的石桅杆顶部多为“毛笔”形状,而武将则为“刀剑”。据了解,石桅杆的数量和规格也有讲究。举人只能有一个石斗,而进士则可有两个。基座的形状也代表了不同的功名。
要想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书生们需要背诵大量的书籍。据统计,他们需要背诵的书籍总字数高达数十万字。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以及乡试等多轮选拔才能逐渐进阶。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汪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