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亦称白毫,犹如茶中佳人,自古便享有“茶中之王”的美誉。此茶以茶芽为原料,干茶成型后,其茶芽蜷曲如针,且表面附着一层洁白的毫毛,如银针般熠熠生辉,故而得名。冲泡之际,白毫银针的毫毛漂浮水面,仿佛一面发光的镜子。在热水的激发下,茶叶渐渐苏醒,散发出清新宜人的香气,品味起来甘甜可口,令人陶醉。
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其发源地位于福建。而白毫银针的诞生地则为福鼎市和政和县。古籍记载的制茶工艺主要是去除茶叶中的水分,进行烘烤与晾晒。现代制茶工艺亦多沿用古法。公元1796年,福鼎人曾尝试以菜茶芽为原料创新白茶品种,但未能如愿。约六十年后,福鼎市的大白茶树成为新的原料选择。此后三年,白毫银针开始投产。
福鼎市与政和县同为白毫银针的主要产区。两地均为带季风气候,其中政和县是全国最大的白茶产地。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极适宜茶树生长。现今制茶,均选用福鼎和政和地区的茶芽,特别是福鼎大白茶树的茶芽,短小肥嫩。福鼎大白茶属于晚发芽种,其茶芽富含多酚类物质,泡出的茶汤色泽醇清浓厚、香气清新。而白毫银针的茶汤更是将这些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毫银针制作的关键在于原料的选取。必须选用良种的大白茶树。福鼎大白茶与政和大白茶均为无性繁殖的茶树品种,它们通过扦插或压条的方式繁衍。每逢新芽季,于茂密茶园中,总能见一片片闪着银光的茶树,那便是大白茶树特有的景象。
白毫银针的制作工艺虽不复杂,但要掌握好制作的火候并不容易。茶叶需要在自然状态下缓慢氧化,形成白茶特有的品质。具体的制法是先将采回的茶芽薄薄铺开进行日光萎凋、晾晒至六七成干,随后于日照最强烈的时间段将剩余的水分晒干。使用火烘干也是可行的处理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在下午四五点钟的阳光下进行两小时左右的萎凋后转移至室内继续萎凋至八成干,再以火烘至全干。
在白毫银针的制作过程中,根据茶芽失水程度来控制萎凋晾晒的时间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虽然这一步骤看似简单,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却并不容易。尤其是要制作出上等的白毫银针与其他茶叶相比更为困难。
无论是从选材到制作工艺,白毫银针都体现了制茶人的匠心独运与对品质的追求。
品一杯白毫银针,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与岁月的沉淀。每一滴茶汤都蕴制茶人的心血与智慧。
如此精制的白毫银针,实为品茗之佳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