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虽然不总是让人心生欢愉,却也是人生旅途的常客。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纳它,它总是如影随形。繁华过后,热闹散去,总有那么一刻,孤独感会悄然袭来,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心绪。
换一个角度思考,孤独不仅是人生的常态,更是一种沉静的美。当我们学会欣赏和接受这种情绪时,孤独便不再那么可怕。
人生如同飘零的陌上尘,随风而来,随风而去。在这旅途中,我们不断分散、逐风转,渐渐变得非复初时的模样。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落地后依然能以兄弟之情相待,何须骨肉至亲才能共叙亲缘!得欢时当尽享欢乐,有酒时便与邻人共饮。青春如梦,稍纵即逝。岁月不待人,故而应及时把握当下,勤奋进取。
诗中表达的正是这一人生哲理。譬如陶渊明的《杂诗》里,诗人视生而为人即为孤独,如同空气里的浮尘。经历了人生的起落与艰辛后,他倡导人们应当亲如兄弟,欢乐时尽情欢乐,珍惜时光。又如在王维的《竹里馆》中,隐居的生活虽显孤独,但诗人自在惬意,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别有一番诗意。在这自然之中,我们亦可寻得生活的温度。
自然里的事物仿佛也有生命和温度。只要你愿意细细体会,孤独就是悠闲的代名词,是宁静平和的象征。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诗人虽独坐山中,却心境悠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仿佛能永远保持孩童般的心态。
一个人的生活或许孤独,但也同样潇洒。想象和在《渔歌子》中所描述的春天,青山绿水间垂钓,任凭细雨斜风飘洒也不愿归去。时光荏苒,最怕的是春光流逝。然而即使是最美的春光,也终将随流年而逝去。
有时候等待会让人感到比孤独更难以排解的寂寞。赵师秀的《约客》中描述了等待的焦虑与失望。而当离开熟悉的环境时,孤独感更是难以避免。高适的《除夜作》道出了漂泊在外的辛酸与无奈。
人生最令人遗憾的莫过于生与死的距离。白居易的《梦微之》描绘了与挚友天人永隔的悲怆。爱而不得的相思之情更是世上最孤独的体验。黄景仁的《绮怀》写尽了相思之苦与孤独之深。
纵然身处繁华喧闹之中,心中有所思时依然会感到孤独和感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与诗人的孤独寻觅。
不被理解和信任的孤独更是让人有苦难言、孤立无助。岳飞在《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中抒发了这种孤寂与无奈。
孤独是没有声音、没有颜色的。如果要用一个季节来形容它,那也许只有冬天的白雪茫茫最为贴切。
柳宗元的《江雪》展现了孤舟渔翁在漫天风雪中独钓的画面。他的孤独是倔强的、分外冷的。然而他并不在乎是否有人能理解他、同情他。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遭遇孤独的时刻。学会与它相处、读懂它、理解它就是读懂了生活和人生。
愿我们都能像禾雨一样喜欢诗词的女子那样在四季中寻找美丽的细节让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