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老子用一种极具深意的句子阐述了关于天地与者的观念。此言颇具影响力,被后人广泛传颂。
“天地无情,视万物如祭祀的草狗;圣者无爱,视百姓如刍狗。”此言出,引发了诸多解读。
我观其说,觉得有些许出入。刍狗,实为古代祭祀中的一种象征物,形似草狗,祭祀之后即被废弃。将其视为无生命之物,并言其可自然生长、自生自灭,似乎有些牵强。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直接而字面的。天地不显露其仁慈之心,将世间万物视作其祭祀的祭品。打个比方来说吧: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物品,使用完毕或损坏后大多被抛弃。若它们有言,可能会诉说人类对其无情,用毕即弃。同理,天地间的一切生灵和万物,或许都如同这些物品一般,被天地视为祭祀的祭品。
再观后句“圣者无爱,视百姓如刍狗”,其中的“圣者”在春秋时期多指已故的帝王。那时候的帝王死后,常常以人,特别是商周时期,百姓常成为的。人殉的盛行反映出帝王的不仁和对百姓生命的漠视。
老子的这句话实则是针对那些过去的帝王而发,批评他们的不仁与残忍。东周时期后,人殉制度逐渐减少,至秦朝时更是被废除,这无疑是对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老子的这句话,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这一进步贡献了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