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应有的“附庸风雅”之心
作者:管天瑞 文/摄
许多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在上海纷纷追求起一种“小资”情调,他们欣赏歌剧、聆听音乐会、参观美术展览。业余时间更是热衷于游览石库门等景点,对上海的地理了解甚至超过了当地土著。这样的行为有时被解读为内心的不自信,被冠以“附庸风雅”的标签。或许正是因为身处陌生环境,他们才努力塑造出一种超越自身现状的形象。
从古至今,何为雅,何为俗,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雅俗观念,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用以评判雅俗的标准。人们往往以自身认知为尺度来衡量事物的雅俗之分,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们自己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我们要明确,先前所说的“俗”主要是指通俗,而非“庸俗”或“低俗”。通俗能够反映世俗生活的百态,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审美形态;而迎合他人、故作姿态、生活气息的则是畸形的审美形态。
一个人的兴趣和喜好往往反映了他的出身和教养。人们似乎对所谓“雅”,即上层社会所钟爱的事物趋之若鹜。但真正欣赏某样东西,并不应该出于掩饰自己,否则终有一天会被真正懂行的人识破。这并不是一件充满风险或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事情。
真正的“雅”往往是曲高和寡的。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各类高雅艺术活动如歌剧、音乐会、美术展览层出不穷。真正具备行家里手素养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也是在“附庸风雅”。虽然“附庸风雅”带有贬义,但谁又能否认,每个人的艺术修养都是从“附庸风雅”开始的呢?世上没有能够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达到品“雅”境界的天才。正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学习,我们才能体会到日后功德圆满的满足感。即使不能成为主角,只是在追求优美与高尚的路上奔波,也是值得骄傲的。年轻人耐心学习和欣赏高雅艺术,对提高自身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味至关重要,这样的“附庸风雅”又有何妨?除了愚者与恶人,没有人会嘲笑一个善良的附庸风雅者。
年轻人不妨抱有一颗“附庸风雅”的心,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高雅艺术和文化,去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