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堰市郧西县,正是香菇的丰收季节。乡亲们忙碌地采摘着香菇,这背后是“轻量化”栽培技术的成功应用。那么,这种“轻量化”栽培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马安镇上川村的毕道云村民为我们揭秘:“这里没有使用风干机和烤炉,但香菇的生产却井然有序。”
不依赖风干机和烤炉,香菇的生产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呢?原来,香菇的生产公司已经将香菇菌棒制作成成品,并送到村里。村民们只需进行种植,香菇的回收也由公司负责。
毕大姐种植了1万棒香菇。过去,这个过程需要经过木料准备、物料添加、打粉、装袋、蒸汽杀菌、烘干、点菌、采收等八道繁琐工序。而现在,只需进行生产采收这一步。其他工序都由当地的香菇生产企业完成,农户们得以轻松地扮演起“甩手掌柜”的角色。而且,每棒香菇都有保底价收购保障。
据闻,一棒香菇的市场价可达8元,而公司给农户的最低保护价是4元。这种模式不仅简化了农户的工作,还带动了更多贫困户加入。毕大姐表示,与以前相比,种植香菇至少节省了9成的功耗。
这种发展模式源自随州市这一香菇种植大市。经过多年探索,以“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为特点的模式,已成为十堰市郧西县香菇生产的主流。香菇制棒厂的负责人李鑫建表示,公司出产的菌棒成活率可保持在98%以上,拥有技术、场地、人力及技术爱游戏的服务支持,确保了农户的收益。
采用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管理,不仅提高了出菇率的两倍,还将制作菌棒的时间从原来的65天缩短至45天。这种生产方式更加环保,使用的袋料也得到了改进。
李鑫建进一步解释道,他们使用的菌棒是以菌草为主要原料,按照8:2的比例制作。公司推广“以草代木”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使用生长快速的菌草代替了需要10年才能生长起来的栎木。这样生产的香菇不仅色泽和形状更佳,而且产量也有所提高。
“以草代木”已成为郧西县香菇生产的主要方式。这里所说的草是巨菌草,这是一种科研人员经过20多年培育出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长相酷似甘蔗,可以用于栽培香菇、灵芝等49种食用菌和用菌。
何克华是十堰市郧西县马鞍镇香菇制棒厂的一员。他告诉我们,他们所采购的巨菌草价格在每斤2元至5元之间。所生产的香菇在同等质量中属于中上水平。他们的产品主要供应给广东和深圳等地的客户,尤其是出口订单占据了一部分业务。
目前,郧西县依托马安镇的香菇基地建立了“福地·菇乡”扶贫生产车间。这个项目总投资6.6,包括香菇制棒基地、养菌棚、鲜菇分级生产线以及生态香菇生产基地等多项建设。
刘启洪是郧西县农业农村局的农艺师。他表示,全县计划投资10,发展1亿棒香菇的生产。预计年产值可达10个亿,这将帮助解决5000户贫困户的种植问题,每户预计可实现纯增收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