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莺
草长莺飞二月,春风拂堤柳烟醉。童年记忆里,儿童们早归放学,乘着东风放飞着五彩斑斓的风筝。每当唱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心中便会涌起一片温润的情怀,那是在岁月长河中遗留的风筝,牵动着我这颗游子的心,飞回故乡,重温童年...
在童年的春天,父亲的双手总是那么灵巧,为我制作风筝。那时的风筝简单而朴素,仅用薄薄的竹片和普通纸张构成,尾端贴上几根长条纸作为装饰。尽管没有华丽的图案和色彩,但在我心中,它却能描绘出我无尽的想象。它可以是我心中的飞机、蝴蝶、春燕,甚至是贾平凹笔下的“幸福鸟”。不论它是什么样子,它始终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的风筝,永远飘荡在我的记忆之中。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那天,学校我们去广场放风筝。我放飞了父亲亲手制作的风筝,虽然它没有其他同学买的风筝那样华丽,但我并不感到自卑。因为那风筝是父亲用爱精心制作的,它对我而言,意义远超那些外表华丽的风筝。父亲了我如何搏击人生的长空,如敢地飞翔。为此,我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篇关于风筝的作文,并荣获了全校一等奖。
后来,当我来到异国他乡的大都市打拼时,在冬日的一天,我在应聘的办公楼窗外看到一只风筝在高楼间飘飞。那一刻,我的思绪如波涛般翻涌。多少游子如这风筝般远离故乡,在大都市中努力飘飞。即使面对寒冬和风雨,那根线始终被乡愁牵引着,牵连着故乡的那一头,牵在父母的手中。就如一生都不会剪断的脐带,终究连着我们的生命。
不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我们的心永远无法离开故乡的天空、父母的牵挂。都市的风筝与童年的风筝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不禁写下了一首关于“风筝”的长诗,表达了对当下都市人生存状态的思考。
“每当春风吹拂时,我总会怀念那三月三的日子。怀念那画着小鸟的风筝和曾经的小伙伴们。风筝仿佛懂得我的心意,频频向我点头。它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远陪伴在我身边...”如今,每当看到风筝飞满天的时候,我便会想起父亲。我感觉他就像那天空中飞翔的风筝之一,微笑地望着我。
宋莺,笔名梦郁云。她生于四川泸州,现为西南大学硕士学历。现居上海的她是一位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的专业人士。除了工作之外,她还是四川泸州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顾村诗社成员以及多个朗诵社团的成员。她热爱写作、朗诵和各种文艺活动。
自幼喜欢文学的她从初中开始便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如今她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近千篇散文和诗歌作品。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作为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的选稿基地,"巴蜀文学"平台上备受关注的优质稿件将有机会被我们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