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其本意在于保存意念、意思及意识,即记忆的实质。《灵枢本神》中言道:“心中所忆即称之为意,意之所存则为志"。而人们在日常记录的日记,古时被称作日志;县志则是古代各地方县府记录的风土人情。为物体添加标志或记号称为标志。而以记录体形式撰写的文章、书籍等则被统称为杂志、志怪、人物志等,用以永存美好记忆。
志的另一层含义,指的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意向、愿望及企图等心理活动。
从发音角度看,志与“之”同音。依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志即为“心之所向”,在金文之中,心的上方即为“之”,后演化为“士”字。
心的活动状态,正在进行的记忆过程被称作忆,所产生的结果则被称为意。过去的记忆即为回忆,而未来的期望与意向则构成了志向与志愿等概念。明确过去与未来的界限,便不会使志的意义产生矛盾或混淆。
中医理论认为,正在进行的理性思维活动与脾土相关联,而记忆力和记性则与肾水相关联。对未来的期待、意向和焦虑则与心火紧密相连。此三者,身心相互关联且互相影响。
过度的思维和忧虑可能会对人的脾胃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可能导致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及气血亏虚等问题。反之,脾胃功能较弱的人可能会出现思维迟缓甚至思维中断的情况。
关于意向和意愿,强烈的志向和愿望是推动人追求理想和实现梦想的动力。如果志向过于虚妄,则可能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心气旺盛且心火旺盛的人往往志向高远,正如古人以燕雀与鸿鹄、鲲鹏与蜩鸠作对比。合适与否才是关键,让燕雀拥有鸿鹄之志或让鸿鹄担任燕雀之职都是不合适的。
保存记忆的功能与肾气的温热及坚固程度有关,也与脑髓脊髓的充盈状态息息相关。小孩子在情窦未开、肾气肾精充盈时,记忆力最佳。过度思考会伤害脾胃,过度喜悦则会伤及心脏,则可能伤害肾精。通过锻炼记忆力不仅可以强化肾的功能,反而会使记忆力更加敏锐。
当脑萎缩、脊髓空洞或脊髓纤维化的病人,以及阳气无法上冲、无法炼精化气的人,都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的问题。这需要进行肾的治疗及督脉、的调养。在腰部后方,第二、三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以及其附近的肾俞和主管记忆的志室穴位,经常进行艾灸或,有助于提高和恢复记忆力。
志不仅关乎个人的记忆与思考,更与身心健康紧密相连。适当调节和保护心的活动及肾的功能,是保持良好记忆力和健康的关键。
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我们的“志”,让它成为我们追求梦想、实现理想的强大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调养身心,以保持一个健康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