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的社会里,有一些以“牛”字为核心的俗语,这些词语在广大民间,尤其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流传得尤为广泛。人们常常在打趣或解窘时脱口而出这些词语,它们既可用于褒奖他人,传递正能量,又可用于讽刺那些丑恶的现象,直击要害。
例如,当有人过度炫耀自己时,一句“别耍牛逼了”便能巧妙地表达出不满,让对方哭笑不得。再如,当某人在胡吹乱侃时,有人会打断他,说:“看来‘吹牛不上税呀’?”或者“你不把牛皮吹破不罢休!”这样的话语能够恰到好处地击中对方浮夸的软肋,令旁观者称快。这是一种以牙还牙的智慧,在特定的语境中,巧妙地运用这些俗语,转换语调,反用“牛”字的含义,可以提升自身的正能量,消解对方的浮夸之风。
还有一种人在社会生活中喜欢夸大其词,即便是在闲聊也爱高谈阔论。他们常常只谈成功的事例,回避失败的经历。他们将偶然的成功当作必然的成就,忘记了人外有人。当他们被赞美为“牛叉”时,更是得意忘形。如果用正话反说,那么这种语境下的“牛气”和“牛叉”就带有明显的贬斥意味,是对那些爱说大话者的嘲讽。
在东北地区的农村,老少爷们常用“还是你牛逼”来夸赞他人,表示真行、真棒的意思。如果语气平和、发自内心,这就是褒义。但若是对待行为不端的人,就会用“牛逼啥”来诘问或怼对方。对于那些不大却架子十足的人,他们与人交流时那副“牛逼哄哄”的态度,往往不会被人待见。
深入探究这些带“牛”字的俗语的来源,大多是由母型语词演化而来。顾颉刚老先生曾说,许多与“牛”字相关的俗语,都与“吹牛皮”这一说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来在西北地区的旧时民间,有一种名为“牛(羊)皮筏子”的水上交通工具。在靠近黄河的地方,由于水流湍急,难以行舟摆渡,于是船家便用牛、马、羊皮制成“皮囊”作为浮舟,这就是所谓的“皮筏子”。人们日常吹鼓皮筏时,便逐渐衍生出了“吹牛皮”的说法。而西北地区的游牧在聚在一起聊天时,也常有人夸大自己的财富或经历,于是就有了“吹牛逼(皮)”的说法。这些俗语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人们的生计活动和社交习惯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