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行至远离村落之地,疲惫不堪且腹中饥饿。在四处寻觅客栈无果之际,远方铃铎之声渐渐传入耳中。听其声,知晓前方或有佛门清净之地,于是急忙奔向其方向投宿。
恍若机缘巧合,又似命运安排,鲁智深最终到达了瓦官寺。
此时的瓦官寺已然破败,仅剩几位面黄肌瘦的老和尚。智深询问之下得知,此已被崔道成和丘小乙二人霸占,成了不法之徒的巢穴。
对于熟知鲁智深的我们而言,本期待他会勃然大怒,为正义而战。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在这时饥肠辘辘,闻到了米粥的香味。在争执之中,他竟显露出了一丝匪性。
为何施耐庵老先生如此刻画呢?想来有几点深意。
其一,意在揭示英雄好汉亦需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梁山众人或因无奈,或因心甘情愿而落草为寇。他们的人生经历虽各不相同,但都对美食有着同样的追求。也就是说,无论英雄本色如何,他们同样需要面对生活的现实。
其二,当鲁智深喝下几口粥后,听到老和尚的诉苦,他的内心受到了触动。这简单的对话仿佛当头棒喝,唤醒了他心中的善良。他放下碗,不再抢夺本不属于他的食物。
这一转变加深了我们对鲁智深的了解,展现了他侠义的一面。能控制人最基本欲望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这也从侧面说明,鲁智深虽外表粗犷,可内心仍存良善。
而鲁智深与崔道成、丘小乙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他的高大形象。表面上看,他们都是以和尚身份行江湖事,但鲁智深内心的佛性让他有所不为。当他遭遇饥饿与恶势力的冲突时,他选择了正义。
未曾想,这次鲁智深竟遭遇了失手。因饥饿和对手的强大,他未能迅速取胜。在他心有犹豫之时,史进的出现为他带来了转机。
有了史进的协助,鲁智深二人共同击败了崔道成和丘小乙。这一战,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单打独斗或许一时英勇,但拉帮结伙才是长久之计。
战后回到瓦官寺,却发现寺内惨不忍睹。老和尚自尽,被掳妇人也投井身亡。书中虽未描写鲁智深的愤怒,但通过他与史进寻找包裹、烧火做饭的平静画面,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
最终,鲁智深点火烧了瓦官寺。其原因有二:一为除去寺内恶的根源;二也为几位老和尚的离去感到惋惜,烧寺也象征着为他们送行。
这场火不仅烧掉了鲁智深过去的人生经历,也预示着他将踏上新的行侠仗义之路。
金圣叹曾点评道:耐庵笔下的瓦官寺虽少了几分华丽,但在读者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