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与“适意”——揭示女性气质的独特魅力。
用了一个普通词汇,却引发了关于上海女性的热烈讨论,多年过去,话题依旧持续。这出乎我的预料。
在《上海女人》一书中,众多读者对我用“适宜”来赞美上海女人表示认同。有友人再次与我探讨“适宜”的涵义,询问我是如何想到这个词汇的。
写及上海女性,大家多关注其“嗲”与“作”的特点。确实,上海女人的这些特质广为人知。然而在我眼中,这仅仅是她们所擅长的迷宫游戏,真正令人欣赏的上海女性魅力,远不止于此。
无论社会地位高低,亦不论年龄大小,她们总能于矜持之中显露灵秀,于随意之中流露周全,于温婉之中透出主张,于雅致之中蕴含内涵,于敏慧之中显见豁达。
她们美丽、有教养、得体、聪明、友善……
要全面描述实非易事,若要概括,便是“适宜”。恰到好处,正是“适宜”的核心要义。
我最初联想到“适宜”,是在已故演员李媛媛身上。1989年,她在《上海的早晨》中饰演的三姨太林婉芝一角,展现了天然的上海女性魅力,非常“适宜”。
虽非上海人出生的李媛媛,却以她的表演赋予了“适宜”的独特诠释。相较之下,虽然巩俐是一位优秀的山东籍演员,她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饰演的上海,虽表演精湛,却仍让人觉得她更适合演绎“秋菊”这样的角色。
“适宜”并非普遍适用。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某些女性或许并不符合“适宜”的定义。例如四川女人的辣与山东女人的直率,都与其地域文化紧密相连。而“适宜”则更显露出上海女人的地域文化特色。
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将世界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成独特的上海文化。一个世纪前,上海女性便享有读书、工作、婚姻的自由。她们与世界文明同步前行,展现出得体、知性、妩媚的气质。这些特质是上海赐予女性的独特福利。
在我的生活与工作圈中,“适宜”的女性屡见不鲜。虽无法一一列举,但她们的魅力已然深入人心。
十几年前的一次艺术展上,我遇见了著名书法家吴颐人的女儿吴越。之前已在电视剧中欣赏过她的“适宜”,而她在父亲艺术展上的表现更是令人难忘。开幕式上,她静立一旁,不争风头。午饭时,我发现她并未坐在主桌,而是在一个角落的末席。与她同桌的另一位上海影星严晓频同样展现了这种“适宜”,她们既不张扬也不冷漠。
并非所有上海女性都是“适宜”的。要达到“适宜”的境界是有一定门槛的。即便如此,不“适宜”的女性也可能有着其他独特的魅力。如某路上的小公主具有童话般的画面美感,或某些公共场合的艳丽大妈虽然并不属于“适宜”的范畴,但她们也有自己的美丽。
个人认为与他人眼中的“适宜”有时并不完全相同。当主持人阎华分享了关于“上海女人”的短视频后,著名作曲家陈钢老师曾问我是指“适宜”还是“适意”。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与曹雷老师的讨论。
当初我在“适宜”与“适意”两个词之间犹豫不决。“适宜”更接近于女性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适意”则是这种气质性格给予他人的感受。从主体与客体的角度来看,“适宜”是主体的表现,“适意”则是客体的感受。当我们称赞某位女性很“适宜”时,实际上包含了“适宜”和“适意”两层含义:一层是这个女性自身散发的形象是适宜的;另一层是旁人所感受到的这个女性的形象是适意的——符合心意的。
最终我在苏东坡的名句中找到了对“适宜”的解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就是对“适宜”的最佳诠释。(马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