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谈《说文解字》的研习,今日着重讲解“刀”部中的两个字:“剖”与“辧”。这两个字都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一、剖。读音为pōu。《说文解字》解释道:“剖,判也。从刀,咅声。”这是一个形声字。其基本含义是从中间分开。
(以剖开榴莲的动作为例,形象展示“剖”的动作)
在古代文献中,《广韵·释诂一》有述:“剖,分也。”“剖”也指分、分开。它更多的时候是特指从中间分开。比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中就有描述:“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这里的“剖分”,就是将土地平分。
除了基本含义外,“剖”还有其它用法。例如,在《广韵·厚韵》中,“剖”也被解释为“破”。再如,张衡的《思玄赋》中提到:“通人闇于兮,岂昬惑而能剖?”这里的“剖”,有明辨、剖析之意。
剖的小篆写法如下:(附上剖的小篆写法图片)
二、辧。此字有四个读音。
(一)读biàn。《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辧,判别,区分之义。从刀,辡声。”它是形声字,其本义是判别、区分。桂馥在《说文义证》中提到:“辧,隶作辨。”也就是说,后世的“辨”字,其实是“辧”经过隶变后的今字字形。
(展示辨的原始字形)
实际上,“辡”字的中间部分是一个“刀”的形状,并非简单的“一点一撇”。其字形可看作是“刂”的进一步变形。“辧”应被视作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其中的“辡”既表意又表声,象征着用刀分判两人的争讼,其含义即为辨别、区分。
(以区分桂花种类的场景为例,形象说明“辧”的辨别之意)
在《左传》中,也有关于“辧”的描述,如“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这表达了不能辨别豆类和麦子的意思。而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也使用了“辨”字,来表达人禽之间的区分。
除了上述的基本含义外,“辨”还有许多其他用法。比如,它可表示明察、明晰;也可指确定、察看、辨认;在古代,它还可作为量词,表示土地面积的单位;“辨”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辨”还通“辩”“徧”“平”“班”“般”等字,各取其适用的含义。
(二)读bǎn时,意为同“辦”,与办理、处理之事相关。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此有所解释。
(三)读bàn。《广韵》中有此音,意为皮革中断,与“断裂”“分开”有关。《尔雅·释器》对此有详细描述。
(四)读piàn时,其具体含义和用法需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辨的小篆写法如下:(附上辨的小篆写法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