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长国学堂,品味传统文化的馥郁,与热爱传统文化的家长朋友们共同启程,每日短暂几分钟,领悟国学精粹,点滴滋润,日积月累。
汉字,作为文化的灵魂,承载了文明的独特韵味与国人的性格精神。五千年的汉字历史,也就是文明的演进历程。
今日在家长国学堂,我们探究汉字“化”的奥妙,感受它所蕴含的造化之力、之德以及文化之义。
从甲骨文到金文,“化”字是一个富有深意的会意字。左右两侧形似一人一正一倒,相互背离又相辅相成。前人解之为一正一反表示变化,但我更觉其如杂技表演者连续翻腾,令人目不暇接,无穷变化在其中。
“化”的本义即为变化。《易经·系辞传》中所述:“知变化之道”,虞注解释为“在阳称变,在阴称化”,意指四季更迭的变化。而《吕氏春秋·察今》中提及“变法者因时而化”,强调了随时代而变的重要性。
由“变化”衍生出的意义便是转化。遵循物质不灭与能量守恒的定律,万物虽经历生死之变,实则化为他物而存。正如龚自珍诗句所述,“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花虽落,却化为春泥滋养花木。
在转化的意义上,“化”又有了新的用法,即“使……变成……”。如现今的城市化进程,将农村转变为城市;教育市场化,将教育置于市场规则之下。
探讨物质间相互转化的科学即为“化学”。利用转化规律,人类发展出各种化学技术,从分析提炼到人工合成,最终成就了现代化学工业的辉煌。
转化过程中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等挑战。我们必须明智地利用化工技术,避免其带来的损害。
对于某些事物而言,“化”的过程也是分解、消解、消化乃至消失的过程。如“冰雪消融”、“消化系统”等词语所表达的那样,“化”也引申出消解、消化、消失等含义。
“化”还有的含义,即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改变。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教行也”,即以德行民众。的最高境界是无形中的影响,使民众自然地接受。
现今所说的“文化”,源于之意。它不仅仅指物质层面的成就,更包括对待物质的态度或方式。只有文明的态度和行为才能称之为文化。
进一步引申,“化”还有化育和感化的意义。化作是生成的过程,化物是感化外物,化服则是使之顺服的过程。
的过程就是形成民风民俗的过程,“化”也因此在民俗中有了“风俗”的含义。
提到了“造化”,它原意是创造生养万物。杜甫诗中的“造化钟神秀”便是赞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后来也指上天赋予的福分或幸运。
一个“化”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在家长国学堂中,我们共同探讨、领悟这些深远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