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自以为是
拼音:zì yǐ wéi shì
成语用法介绍:
自以为是是一个主谓式结构的成语,带贬义色彩。在句子中,它通常被用作谓语或定语,用以描绘一个人的态度和言行。
成语释义:
自以为是的人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和决策充满自信,不愿意听取任何建议或批评。这种态度使得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对于他人的意见往往置若罔闻。
成语的起源与出处:
成语典故详述:
在先秦时期,孟子曾与他的学生谈论古代的智者与愚者。他特别提到了三种人:狂放之人、猬介之士和人们的“好好先生”。孟子对这些人的评价各不相同,尤其是对那种被人们普遍认为无害且讨人喜欢的“好好先生”。
孟子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他对这种“好好先生”持有如此强烈的反感,于是请孟子详细解释。孟子解释说,所谓的“好好先生”,就是指那些受到众人欢迎、喜爱并且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但事实上,这种无害并非真正有原则的道德底线。对于真正的道德高尚之士来说,他们最鄙视的就是这种没有原则的无害。因为这种人的不坚持和无底线,往往会导致道德的和权力的滥用。
正因为如此,人们后来给“自以为是”加上了一层贬义的意义。它不再只是单纯地描述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而是指那种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反映了孟子个人对其主观上的厌恶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