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是螃蟹最为肥美可口的时节,然而网络上关于螃蟹的种种说法层出不穷,令许多人对食蟹心生疑虑。
对于刚死不久的螃蟹以及市场上售卖的冰鲜螃蟹是否安全,《生命》特邀营养专家为我们解读,帮助我们科学地享受螃蟹的美味。
受访专家:
阮光锋,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
螃蟹,作为杂食性动物,其体内可能携带多种细菌及毒素。
当螃蟹活着时,其胃部功能正常,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与毒素的扩散。一旦螃蟹死亡,其胃部功能受损,砂囊可能破裂,导致毒素扩散至肌肉中,使肉质快速、变糊,同时细菌会大量繁殖,分解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产生组胺等有毒物质。即便经过高温加热,也无法完全消除其毒性。
螃蟹的种类繁多,根据生长环境的不同,主要分为海蟹和淡水蟹。
淡水蟹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大闸蟹——绒螯蟹。由于其常在河床沟底活动,体内可能携带较多的细菌与毒素,因此食用时需确保其活性。
相比之下,海蟹如梭子蟹、花蟹、青蟹等,其生存环境相对较好,觅食质量也较高,体内较为干净。尤其是刚死不久且一直处于冷冻状态下的海蟹,虽然部分鲜味成分可能会流失,口感会有所折扣,但仍可食用。
总体而言,购买螃蟹时最好遵循现买现蒸现吃的原则。
若大闸蟹无法立即食用,可将其绑绳后冷藏于冰箱,上方覆盖一层湿毛巾以保持其新鲜。在烹调前,轻轻触碰螃蟹的眼睛以确认其活性,若已死亡则应丢弃。活的梭子蟹既可以冷藏也可以冷冻保存。
专家提醒,螃蟹身上有3个部位不宜食用:灰白色的蟹鳃、脐盖的蟹肠以及埋藏在蟹黄中的透明囊状物——蟹胃。这三个部位是螃蟹的呼吸和消化器官,容易积累污染物。
虽然有传闻称蟹心极寒不宜食用,但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支持。蟹心实际于蟹黄和黑膜之间,呈六边形,是蟹血液循环的重要部分。虽然可以食用,但口感可能不佳。
绝大多数人可以安心享用螃蟹的美味。对于胃酸不足、容易胀气、患有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肝胆疾病以及易过敏的人来说,食用螃蟹时需特别谨慎。由于水产品的嘌呤含量较高,尿酸高的人在享用时需适量为宜。
以大闸蟹为例,一般建议大多数人一天食用2~3只为宜,过量摄入可能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
关于螃蟹和柿子不能同食的说法,早已被生物化学家郑集先生的实验所证伪。同时食用螃蟹和柿子并不会产生剧毒物质或影响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