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佳节,品味甜醅子,畅享清爽时光!——摄影/严肃
-风物述略-
端午的西北风味,更在麦香之间
对于西北人来说,端午节不仅仅是粽子的节日,更是麦子的节日。
在端午前后,麦香弥漫在西北的街巷里,成为亲朋邻居间最默契的话题。当节日来临,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这碗最能代表西北端午风味的小吃——甜醅。
▲ 一勺夺目,甜醅的魅力难以抵挡。图/来源网络
说起甜醅,只有西北人一听名字就忍不住流口水。这碗小吃虽不是主食,但却有着胜似主食的魅力。
吃一碗甜醅,对于西北人来说,才算真正过了端午。那么,它究竟有何种神仙魔力,让吃过它的人欲罢不能呢?
麦子在西北人的手中,经过磨砺与发酵,化身为甜醅。这不仅是西北的饮食标签,更是西北人的心口馋。
甜醅的原材料是各种麦粒,经过酒曲的发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西北小吃。不同的麦子,发酵出的甜醅口感也有所差异。
在甘肃,人们常用莜麦、小麦制作甜醅,而在青海的高原和山地,耐寒、高产早熟的青稞则成为了甜醅原料的首选。
不论是哪种麦子,做成甜醅的步骤相似。首先要去皮洗净,再用酒曲进行发酵。看着麦子在屋里飘散的麦香,小孩子已经馋得偷吃一把煮熟的麦子了。
做甜醅的原料简单易得,据说还有西北人珍惜粮食的渊源。在干旱、人多地少的条件下,人们不舍浪费看似“发霉”的麦子,经过一代代改良,终成了今天的甜醅。
甜醅不仅是小吃,更是西北人的主食分量。从粗糙到甜美精致,只需一把酒曲即可。
瓷盆要裹得严严实实,以保证温度和发酵。放多少酒曲,要根据麦子份量斟酌。发酵中,麦粒里的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接着少量的酵母又将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转化成酒精,这便是甜醅的酒香和名字里“甜”的由来。
一层层揭开布罩,打开盖子,一股浓烈的酒香味扑鼻而来。麦粒软糯香甜,底下的如蜂蜜一样粘稠。这酒香比果酒醇厚,比醪糟米酒浓郁。
在端午,西北人吃甜醅,不仅解馋饱腹,也顺应了喝酒的习俗。虽然甜醅的酒精度很低,但干吃几碗也容易“飘”起来。在兰州,甜醅大多会加水喝,更像是米酒了。麦子吃起来比米更加筋道耐嚼。
端午时节的美味记忆
端午前后,是西北最美的时节。初夏的天光明媚,杨柳青青,门前的花朵开得正盛。人们在这个时节里沐浴冲凉、换上新装。而在这美丽的时节里人们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端午——那就是吃甜醅。
小孩子戴着五彩的“手款”炫耀着大人们的劳动成果——艾草柳枝插到门上祈福。等玩够了忙完了回到家里吃一碗甜醅“给嘴解馋”。
这一碗看似简单的甜醅却承载着西北人的端午记忆与情感。
对于在外地的甘肃人来说吃了甜醅仿佛又回到家乡回到记忆中那个飘着浓郁甜香酒香的初夏。
- end -
文丨李亦
设计 | 刘航
封图摄影 | 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