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字读音的变迁——古诗词读音的探究
小女儿捧着古诗小册子来问我,在诵读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发现,“笼盖四野”的“野”字为何书上的拼音标注为“yǎ”。我告诉她,这个字现在应该读作“yě”。我翻开她二年级的语文课本,发现“野”字的读音确实标注为“yě”。
小女儿好奇地询问,为何此字以前读“yǎ”,现在读“yě”。其实,很多家长都曾注意到,现今古诗词中某些字的读音与过去有所不同。
确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诗词中的字音发生了变化。除了“野”字,像唐杜牧《山行》中的“斜”字,以前读作“xiá”,现在则读作“xié”;还有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衰”字,过去读作“cuī”,如今则读作“shuāi”。
很多人感觉我们在与时代同步,调整了以前与现在读音不同的字。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在纠正历史上的错误。过去,有些字的读音被强行扭曲,背离了其本来的读音。而我们现在所做的,正是将这些字的读音恢复到历史上的正确读音。
历史地看,“野”字从未有过“yǎ”的读音,“斜”字也从未有过“xiá”的读音,“衰”字更是从未有过“cuī”的读音。那么,这些错误的读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原因在于,我们现今所读的古诗词版本多数是后人在整理时所编订的。随着诗词的发展,对韵律的要求越来越高。后人在整理前人的诗词时,会遇到一些字的韵脚不符合当时的韵律要求。他们误以为是因为这些字的读音发生了改变,于是就强行改变这些字的读音以符合韵律。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中被称为“叶韵”,实则是伪押韵。
以“笼盖四野”的“野”字为例,在北朝时期,其原本读音为“yě”。但由于后人在整理诗歌时按照当时的韵律规则来要求,认为“野”字应该与“阴山下”的“下”字押韵,便错误地认为在北朝时期“野”可能读作“yǎ”,并据此进行了标注。久而久之,这种错误的读音就流传了下来。
现在的版本中很多古诗词中的“野”被标注为“yǎ”,“斜”被标注为“xiá”,“衰”被标注为“cuī”,实则是后人的这种误操作所导致的。
不过古代并没有汉语拼音,古时候的人们通常采用切音法来确定字的读音。为了方便叙述,这里我使用了拼音,但这些都是为了解释的方便。
随着古诗词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叶韵问题并开始深入研究。专家学者们认为叶韵违背了语言的发展规律,主张尊重语音的发展,不应随意更改字的读音。现在对一些古诗词中韵脚字的读音进行了纠正,恢复了它们本来的读音。
我记录下这些内容,既是对小女儿问题的回答,也是对古诗词读音变迁的一次探究。虽然她现在可能不太理解这些内容,但希望她能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