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详述:“吕不韦命其门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得二十余万言。他以此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称《吕氏春秋》。”同时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吕不韦被放逐到蜀地,世代相传的是《吕览》。”张守节认为《吕览》即《吕氏春秋》(《史记正义》),许多学者亦持此说,但其中存在些许差异。
一、著作构成探析
《吕氏春秋》与《吕览》实为两部著作,此观点已被前人指出。如孙人和在《吕氏春秋集释序》中所述,他提出“‘十二纪’初为一部,‘八览’‘六论’自可别行。”这两部著作的区分,其依据主要在于书中的序言《序意》的位置及其所表述的内容。按照古代书籍的编排惯例,序言通常置于一书的最后。而现存的《序意》位于“十二纪”之后,这证明了“十二纪”作为一部著作的完结性,而“八览”则是另一部著作。
从内容结构上看,“十二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性体系,依据四季十二个月排序,每“纪”都强调了与天象、地象相应的管理要点。而“八览”“六论”的内容则显得相对独立,各篇论题、论点各异,思想倾向也大相径庭。比如,《先识览》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而《乐成》《察微》则更倾向于道家思想。这表明《吕氏春秋》在思想上呈现出了杂家的特点。
从著作的指导思想来看,有学者认为《吕氏春秋》主要受到了阴阳家的影响。而“八览”“六论”的内容则更显多样,包含了兵家、术家、名家等思想。这进一步证明了这两部著作在思想上存在差异。
二、编著时间与流传
据记载,“布咸阳市门”的事件表明,《吕氏春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品评。从著述的篇幅和内容来看,“十二纪”与“八览”“六论”并非同时完成。“十二纪”约完成于秦始皇六年,即公元前241年左右,而“八览”“六论”则是在此后的几年中完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吕览》能够在吕不韦被放逐到蜀地后开始传世。
吕不韦与其门客形成了一个学术派别,可称之为吕氏学派。“十二纪”与“八览”“六论”都是该学派的著作。按照汉代的著述惯例,它们是可以被组合在一起的。这就像《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之分一样,《吕氏春秋》与《吕览》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吕氏学派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吕氏学派的思想流变,进而深入探讨战国末期至秦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吕氏春秋》与《吕览》的流传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参考资料:《史记》、《太史公自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原载《光明日报》,2023年某月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