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拔子,是民间穿鞋时的一种辅助工具,又被称为鞋拔或鞋溜子。它的形状犹如牛舌,是一种上窄下宽的光滑板状物。鞋拔子的下端呈现出弧形,方便人们穿鞋;上端则作为手把,柄长短不一,有的柄顶还设有眼,可以穿上绳子方便悬挂。其下部根据人的脚跟形状设计,向内稍微凹陷,有弧度,方便人们将脚鞋中。在一些精致的鞋拔子上,还会雕刻着吉祥的图案,如鹿首、佛首或孔雀等,寓意着吉祥如意。
鞋拔子伴随着鞋业的发展而出现,成为了鞋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材质多种多样,有象牙、玉、玛瑙、金、银等贵重材料,也有铜、铁、铝等普通金属,以及木头和塑料等材质。这些不同材料的鞋拔子,在形态上也各有特色。我曾经参观过一个鞋拔子展览,发现除了常见的直板型鞋拔子,还有折叠式鞋拔子,方便存放和携带。还有一些异型品种,如芭蕉叶形、如意形、葫芦形、鱼形等。
在农村地区,人们过去常常穿着自家制作的布鞋。这些新鞋的鞋帮往往又紧又硬,需要借助鞋拔子来穿。鞋拔子的发音可以被理解为“拔除”,因此它也被赋予了驱邪镇邪的寓意。这种心理使得鞋拔子成为了民俗吉物和民俗艺术品。
除了鞋拔子,农村还有一种与鞋连为一体的提鞋工具,叫做“鞋拽把儿”。它是一条缝制在鞋后帮上的小带子,方便人们随时提鞋入脚。这个“鞋拽把儿”可以看作是鞋拔子的雏形。
我童年时使用的那个鞋拔子,长约14厘米,上下宽度不同。多年来它被放在高处,虽然岁月在其表面留下了斑斑驳驳的锈迹,但它曾经的光泽仍然让人难以忘怀。这个普通的提鞋工具,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打造,承载了百姓的和谐、邪拔等多重寓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民俗工艺品。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领略了旧时的民风民俗,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收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