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名称背后蕴藏着一则趣味故事。原名“凫茈”,其中的“凫”象征着喜爱在水中自由游弋的野鸭,而“茈”则与“紫”相通。据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的描述,“凫茈”生长于田中,因其是野鸭喜爱的食物而得名。尽管这个名字富有诗意且具有深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遗忘了它的原貌,仅留下了发音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音经过多次演变,最终化作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荸荠”。实际上,荸荠原产于,如今已广泛分布至世界各地。
荸荠还有水栗、乌芋等别称。这种低调的植物在田地中并不显眼,它常常隐藏在繁茂的杂草中,其细长的叶状茎不高不矮,宛如一丛丛筷子般地伫立水中。即便是在盛夏时节开花,其花朵也极为低调,仅在棒状的花茎上绽放出几朵不起眼的小花蕊。
到了秋冬之际,便是荸荠的丰收之时。作为一种高产农作物,它在养育孩子方面颇有成效。春季种下的一粒种子,到了秋季便能收获满满一篓。刚从田地中刨出的荸荠,还沾着湿润的泥巴,外表看似铁一般坚硬,又似陈年古董上斑斑驳驳的锈迹。其形状虽为圆形,但并不规整。扁扁的荸荠形似奔马的蹄子,因此也常被称为“马蹄”。在高档酒店的菜单上,我们常能看到如清水马蹄、糖渍马蹄、虾仁炒马蹄等菜肴,若是不了解其,或许还会误以为这是一道高档的肉类佳肴。
荸荠与田园风光总是紧密相连。宋代诗人陆游在《野饮》中描绘的情景、明代画家徐渭在《渔鼓词》中的描述以及明人吴宽在《赞荸荠》中的赞美,都让人们感受到了荸荠所散发出的浓厚乡土气息。
虽然荸荠的外表呈现出紫黑色的皮色,但其肉质却洁白无瑕,味道甜美,口感清脆可口。它既可以作为水果生食,又可以作为蔬菜烹饪食用。
在食用荸荠时,通常需要削去其外皮。在荸荠上市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菜贩子为了赚取一些辛苦钱,会现场为顾客削去荸荠的皮。如今,很少有人购买未削皮的荸荠了,人们都更倾向于购买已经削好皮的荸荠。经验丰富的菜贩们拥有一套独特的技巧,他们能够轻松地用小水果刀或刨子旋转着为荸荠脱去外衣。
除了生吃外,荸荠还可以煮熟后食用。煮熟的荸荠虽然形色未变,但原本难以处理的皮却变得易于去除,其肉质也不再是雪白色,而是呈现出一种蜜渍般的润。吃在嘴里甘甜满口,毫无渣滓之感。相较生吃时最后留下的团团渣滓需要慢慢咽下之情景完全不同。
在民间习俗中,人们常将荸荠比作元宝。这大概是因为它的扁圆形状以及的小凹坑与纯圆的芽结合的外观神似元宝。比如苏州地方的人们便有吃“元宝饭”的习俗。而在老北京的过年习俗中也有将之视为必备年货的传统。传说除夕时在米饭中埋入几个煮熟的荸荠象征着来年的福财两旺。
无论是从文化还是从饮食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特殊的植物——荸荠都有着深厚的内涵和趣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