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猫“双11”购物节落幕,这场狂欢盛宴上,各大国际保健品巨头交出了傲人的业绩报告。
相较于进口保健品的繁荣景象,国产保健品生产企业的境遇却大相径庭。根据最新披露的三季报,虽然汤臣倍健(300146,sz)前9个月的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但青海春天(600381,sh)同期的营收却出现了下滑,而老牌企业碧生源(00926,hk)的收益也出现了减少。
健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与pgt达成的最新协议,pgt已将全球所有地区的swisse分销权和管理权归还给健团。swisse将回购根据先前协议授予pgt的分销权,包括市场的选择权。此举被双方视为带来了正面价值。
自2015年斥资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企业swisse的部分股权后,健团便在市场持续获得丰厚回报。记者查阅健团的财务数据发现,swisse在2015年为健团贡献了8.5的销售额,而在今年上半年,其销售额更是达到了币14.66,同比增长了14.2%。
如今,以swisse为核心的保健品业务已成为健团的业绩支柱之一。据中期业绩报告显示,营养及护理用品的收入占集团总营收的比重达到了41.3%,仅次于是其起家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
一位来自广东的保健品经销商表示:“swisse曾是海淘一族的热门品牌,且在澳大利亚市场占有率第一。当健团将这个已有高认知度的品牌引入国内后,结合线下高密度的营销活动,迅速打开了市场。”他进一步指出,在健团的业务中,swisse产品相比奶粉产品更具优势。
这一现象使得过去几年表现的保健品市场再次成为消费热点。进口品牌成为了市场的主角,而消费者也以年轻的白领为主。
据澳大利亚邮政方面透露,一直是其天猫国际进口平台的重要爱游戏的合作伙伴国之一。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300个澳大利亚品牌入驻天猫和天猫国际平台。这些品牌中包括swisse、blackmores和chemist warehouse等企业都在电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销售业绩。
在天猫上销量最好的十个保健品中,进口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进一步在市场拓展业务,不少品牌还加大了与消费者的互动力度。例如,blakemores等营养补充剂巨头在重要节日前夕还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投放了中文广告。
然而与此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却不断受到挤压。一些依赖传统线下渠道的品牌商发现,在电商渠道的冲击和进口保健品的跨境购双重夹击下,产品积压在终端渠道、销售困难。
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咏表示:“尽管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但整体上仍不容乐观。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仍属少数。”他还指出,“国内品牌一年销售规模有限,而国外品牌动辄能达到数个亿的销售规模。”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尽管国内保健品市场巨大且潜力无穷但竞争异常激烈。当前国内的保健品牌应借鉴通过海外并购等手段提升自身竞争力加速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