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视频平台浏览时,偶然遇到一段影音资料。画面中,一位少女在黄昏的映照下跳着芭蕾,逆光中只可见其身姿,难以辨认面容。配乐是钢琴版的《七里香》,令人心生感慨。有旁观者询问:“这是什么曲子?”回答则是:“不知其名,只觉旋律动听,所以忍不住想舞动一番。”这场景,令我思绪万千。
回想我的音乐历程,身为八十年代末的产物,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自然也伴随着我的成长。记得小学时,音乐市场尚未细分,各年龄段的人常常共享着同一首歌。记忆中的歌词或化,如“你相信吗/这一生遇见你/是上辈子欠下的情”,或天真烂漫,如孟庭苇的歌,尽管小学生唱来略显稚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进入初中,校园民谣开始崭露头角。尽管《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并不完全符合我的年少情怀,但它们依然是同龄人的共鸣。流行音乐的主流仍然是情感化的歌曲,不过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和风格。
后来,周杰伦的音乐开始风靡。尤其是《东风破》这首歌曲,第一次听时我为之震撼。这首歌发布于2003年的夏天,而我在次年大学毕业时与初恋男友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那时流行flash动画短片与歌曲搭配,我们曾在离校之际共同聆听这首歌的旋律。
在音乐的世界里,人的精神追求往往随着音乐的演变而变化。从小听惯了直白的情歌,一旦接触到富有诗意的歌词如“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便难以再接受过于直白、词汇贫乏的歌曲了。周杰伦的出现让许多传统的“风”歌曲焕发了新生。从传唱度看,如《青花瓷》、《菊花台》等歌曲广受喜爱,甚至我的父母那一代人也对其赞赏有加。
长大后我才明白,周杰伦的音乐中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美学的追求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回望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并非越直白的歌曲越流行。那些深情的歌词、对大自然的痴迷与敬畏以及家族情结的体现都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周杰伦的音乐风格独特而多变。他不仅擅长风的歌曲,更是一个多面手。他的音乐中既有嘻哈的元素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这种混搭的风格使他能够在娱乐圈中独树一帜,出道依然风头不减。他的音乐也十分“百搭”,无论是与一同登台春晚还是参与电影《黄金甲》的演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对新兴的明星并无反感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凭借优秀作品走进大众视野的艺人而不是通过炒作和营销事件获得关注的。年轻的音乐人们正创作出许多精彩的作品值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新与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传承与融合的过程“夕阳红”们对周杰伦的支持实际上也是对一个传统与现代可以和谐共存时代的怀念对一个以作品赢的时代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