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文解字》中,“示”作为部首,是一个象形字,如今归属于“示”部(非礻部)。
从甲骨文的形状来看,“示”字犹如两块石头搭建起的祭台。甲骨文也呈现为“丅”的形态,象征着祖先的神主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态逐渐泛化为代表一切神祇的象征。金文将祭台的底座简化为“小”,表示供桌的支架。隶书演变后,楷书书写为“示”。从《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理解“示”字寓意着“天”(二)垂下的“指示”(三垂画:日、月、星)。
“示”的本义是古人进行祭祀祖先与鬼神时所用的祭台。由于祭祀在古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示”字后来引申为神灵的象征。古人对天文学充满敬意,因此各种自然天象被视为神明的启示,向人们显示吉凶。“示”字又引申为表示、显示的意思。作为部首的“礻”,其部所属的字多与祭祀、神明相关。
古代人们的天文知识普及程度较高。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述,三代以上的人们都懂得天文知识。“七月流火”、“三星在户”、“月离于毕”、“龙尾伏辰”等天文现象,在古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寓意和应用。
“七月流火”虽常被误解为天气炎热,实则指季节交替,寒意将至。而“三星在户”则寓意着新婚之喜。“月离于毕”是雨的预兆。“龙尾伏辰”则是描述十月初一凌晨尾宿因日光隐而不现的情景。
太史公曾言:自人类诞生以来,世间的者无不研究日月星辰。至五家、三代时期,人们更加深入地观察天文现象,将内陆称为冠带之地,边疆视为夷狄之区。被划分为十二州,人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天有日月,地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有宿星,地有州域。三光是阴阳之精华,源于地气,而由圣人统领管理。